清流场是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的出生地,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据北宋《元封九域志》记载:清流场原来叫作清渔镇,后来因为老街规模小不适于镇的建置,便以其场南场北有两条终年清澈见底的河流护绕而更名清流场。另外还有一种得名的说法,原来当地有426口泉眼,而且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犹如清澈的流水,所以人们就称之为“清流”。
原来的清流场有多小,艾芜在写祖父赶场时描述到“总是到比较远的九尺铺去。那是一个位于彭县境内,相当于一个县城那样大的街市,街子多,不像清流场,只是单独的一条。清流场买不出的东西,九尺铺可以买到。”
清流镇退休老干部肖开太是土生土长的清流人,小时候他对清流场记忆最深的除了上场下场各有一道大栅门外,就是一年一度、十分热闹的木厂会了。在《新都文史》第32辑上,专门刊登了他撰写的木厂会记忆文章。他在清流政府工作到退休,看着老街慢慢的变化。
以前,清流场只是一条狭窄的老街,街南面从渔市桥起称为下场;街北面到渔镇桥称为上场。从下场到上场,大约五六百米长,武曲宫、火神庙、川主庙、万寿宫、三元宫......这些都是场上较为雄伟的建筑,但是后来有的改建成了学校、政府驻地、信用社、茶旅馆、供销社仓库了。在这些建筑之间,老街的大多房屋还是小青瓦房和草房,经过数十年的岁月沧桑、雨露浸刷,房屋都逐渐破败,已经不适合场镇发展和居住的需要。清流镇政府也从2001年开始鼓励老街房主按照统一的建房规划进行改造,并拓宽了街道。
据肖开太老师回忆,除了老街有变化外,从1985年开始,就有附近村民申请沿清九路兴建房屋自住或开一些小生意,也有申请建厂房搞企业的。清流场慢慢的向北向南扩展开来,成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场镇。随着这些建设变化,老街上久负盛名的清流美食黄板鸭、梁板鸭、王板鸭.....也只剩下阙板鸭、石板鸭还在老街上经营,其它的有的搬出老街发展,有的就没有传承下去,另有其它发展了。渔镇桥、渔市桥这两座承载老街乡愁的石桥也早改建成了水泥桥。
现在在清流场老街还有两眼老井,一眼在老酒厂里,这里原来是建于清乾隆时期的万寿宫;一眼在信鸽协会茶铺里,这里原来是建于清康熙时期的三元宫,后来改成了茶旅馆。两眼老井的水现在依然在使用,一眼井水酝酿着浓郁的酒香,一眼井水冲泡着清淡的茶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