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信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也是引起幼鸽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影响了赛绩的发挥。其病因十分复杂,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症状各不相同,差异很大。其中,以幼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白痢,以及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较为常见。有的幼鸽因出巢应激引起的下痢以及寒冷、饲料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拉稀较为常见。
一、 造成幼鸽腹泻的原因
1、 疾病性腹泻
白痢 - 多发于30日龄以上的幼鸽。病鸽忽然腹泻,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粪便为特征。羽毛蓬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气候剧变、阴雨潮湿,均可造成该病的发生与加剧。病程2天 - 7天,如能积极治疗,科学管理,一般死亡较少,部分信鸽可自行康复。剖检可见结肠内容物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部分黏附于黏膜上,不易完全剥离,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病毒性腹泻 - 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病毒感染,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粪便稀臭,混有气泡、未消化的饲料。病死幼鸽剖检可见肠系膜出血,淋巴结肿胀,胃底粘膜轻度充血,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肠管扩张,肠壁薄而缺乏弹性,呈半透明状。
寄生虫性腹泻 -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常见,发生于30龄以上的幼鸽,一般呈慢性发病经过,通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体温升高。病鸽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发育成为“僵鸽”。
2、 非疾病性腹泻
信鸽消化机能不全 - 幼鸽出巢后,加上“断奶”应激,消化酶的水平降低,使饲料中蛋白质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类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最终幼鸽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营养因子缺乏 - 幼鸽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导致抗病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鸽排黄色、白色、灰绿色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应激因素 - 幼鸽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食物变化、训飞、温度、湿度及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病鸽排水样稀粪。
二、 腹泻的预防与治疗
1、 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
为使幼鸽尽快适应“断奶”后的生活,充分发挥其赛飞潜力,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温度 - 信鸽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差,如果在温度低的季节“断奶”,会加剧幼鸽的寒冷应激,“断奶”幼鸽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21℃ - 22℃。为了保持上述适宜的温度,冬季要采取保温措施,除注意防寒保暖和增加舍内幼鸽数量以保持舍温外,最好安装取暖设备,如保温灯、热风炉等。由于环境温度低于幼鸽的最适温度而导致的症状有腹泻、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并且诱发其它传染病。在炎热的夏季则要防暑降温,可采取洗浴、通风等降温方法,近年来许多鸽舍采取纵向通风降温,取得了良好效果。
湿度 - 鸽舍内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孳生繁殖,引发多种疾病,幼鸽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 - 75%。
环境清洁卫生 - 鸽舍内外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杀灭病菌,预防传染病。鸽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幼鸽的毒害作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累加性,对粪便等有机物要及时清除,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控制通风换气量,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保持空气清新。
2、 加强防疫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幼鸽的抗病能力。
幼鸽是否发病与自身抗病能力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凡是体质健壮的幼鸽,对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当幼鸽健康状况不良时,其抗病力就会大大下降。因此,加强幼鸽的饲养管理,供给营养丰富的饲料,增强幼鸽体质是预防幼鸽疾病的基本措施。
(2)、严格进行检疫
引进的幼鸽应隔离观察并进行检疫,防止把病原体传染给本舍幼鸽,引起发病和流行。
(3)建立必要的防疫制度,做好预防消毒工作。
鸽主进入鸽舍前更换工作服、工作鞋。用具和所有设备都必须固定专舍专用。要保持舍内外卫生,定期做好消毒工作,鸽主应每天检查鸽舍卫生情况,观察信鸽的精神状态、运动、采食与饮水情况,发现疫情要及时处理。
消毒是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应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消毒。
(4)做好预防注射工作
预防注射是防止幼鸽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即用某种传染病的疫(菌)苗,按要求注射或滴注到鸽鼻眼部,使幼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抗体,不再感染此种传染病。如果预防注射工作做好了,一般就可避免此类传染病的发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